茶艺师基础知识:茶文化的形成时期(唐代)
开云娱乐官网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
下载APP 下载APP
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

茶艺师基础知识:茶文化的形成时期(唐代)

饮茶的普及

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,也是封建文化的顶峰。它形成了一个国家统一、国力强盛、经济繁荣、社会安定、文化空前发展的局面。特别是所谓盛唐时期,社会上呈现出一种相对太平繁荣的景象,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青春奋发的情绪,创造力蓬勃旺盛。在承袭汉魏六朝的传统,同时融合了各少数民族及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,音乐、歌舞、绘画、工艺、诗歌等都以新颖的风格发展起来,成为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时期。这样的社会条件,为饮茶的进一步普及和茶文化的继续发展准备好了基础。唐代饮茶普及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。


(1)茶肆遍云下。《封氏闻见录》卷六《饮茶》中说:“自邹、齐、沧、埭、渐至京邑城市,多开店铺,煎茶卖之,不问道俗,投钱取饮。”民间还有茶亭、茶棚、茶房、茶轩和茶社等设施,供自己和众人饮茶。


(2)茗为人饮,与盐粟同资。唐代上至王公显贵、王公朝士,下至僧侣道士、文人雅士、黎民百姓,几乎所有人都饮茶。唐穆宗时人李珏说:“茶为食物,无异米盐,人之所资,远近同俗。既蠲渴乏,难舍斯须。至于天闾之间,嗜好尤切”(《全唐文》第八册)。至中唐茶已成为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物品,成为“比屋之饮”(陆羽《茶经·六之饮》)。



(3)茶被视为“赐名臣,留上客”(顾况《茶赋》)的珍品。随着饮茶日趋普遍,人们以茶待客蔚然成风,并出现了一种新的宴请形式“茶宴”。唐人把茶看做比钱更重要的上乘礼物馈赠亲友,寓深情与厚谊于茗中,愧君千里分滋味,寄与春风酒渴人”(李群玉《答友人寄新茗》)。


(4)僧人普遍饮茶并转相仿效。唐代寺庙众多,又是佛教禅宗迅速普及的时期,信徒遍布全国各地,饮茶风气盛行。“……学禅务于不寐,又不夕食,皆许其饮茶。人自怀挟,到处煮饮。从此转相仿效,遂成风俗”(《封氏闻见录》)。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,世俗社会的人们对僧人加以仿效,加快了饮茶的普及,并且很快成为流行于整个社会的习俗。



(5)文化人特别好饮、喜饮。文人嗜茶者众多,如大诗人白居易,他一生嗜茶并作诗存世,如每天吃早茶(“起尝一瓯茗”《官舍》)、午茶(午睡“起来两瓯茶”《食后》)、晚茶(“晚送一瓯茶”《管闲事》),自称“竞日何所为,或饮一瓯茶,或吟两句诗”(《首夏问病》);有些文人僧侣将啜茗与游玩茶山合而为一,如杜牧等人笙歌画舫踏茶山,他因病断酒,“犹得作茶仙”(杜牧《春日茶山病不饮酒呈宾客》);刘禹锡也说:“何处人间似仙境,春山携妓采茶时”(《洛中送韩七中丞之吴兴口号》)。

文人从好饮、喜饮,进而深入观察、研究,总结种茶和制茶经验。品茗技艺的作品相继问世,代表性论著有陆羽的《茶经》、张又新的《煎茶水记》,温庭筠的《采茶录》等。



茶文化的形成

饮茶风气的盛行,加上佛教、道教的兴盛对饮茶风气的形成所起的推动作用,为茶文化的继续发展打下了扎实的社会基础。随着饮茶风尚的扩展,儒、道、佛三教思想的渗入,茶文化逐渐形成独立完整的体系。而茶文化之所以能在唐代正式形成,主要有以下3个特殊原因。


(1)出现了茶业专著《茶经》。在陆羽为代表的一批文人的大力倡导下,唐代有许多诗人以不同方式歌咏茶业,劝导人们饮茶。其中用力最勤、影响最大的是出生在贫苦家庭的陆羽。他用尽毕生精力,最终写成《茶经》一书。《茶经》是我国第一部全面介绍唐代及唐代以前有关茶事的综合性茶业专著,全书详细论述了茶的历史和现状。从茶的源流、产地、制作、品饮等方面,总结了包括茶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功能在内的一整套知识。又创造了包括茶艺、茶道在内的一系列的文化思想,基本上勾画出了茶文化的轮廓,是茶文化正式形成的重要标志。



(2)朝廷直接提倡,贡茶兴起。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皇室就已,开始饮茶,到了唐代,皇室对茶的需求量逐渐扩大。唐中期以后的皇帝大多好茶,更是广向民间搜求名茶,要求入贡的茶也越来越多。贡茶,从文化角度来看,其本身就是一种礼的形式。这种礼就是政治之礼,由献茶称臣的君臣关系中,自然体现着尊敬、虔诚等思想内容,同时还逐渐衍化出谦让、和平、互礼等意蕴。如皇帝以茶赐臣,体现了天子的“恩泽”,臣僚献茶。显示的是“忠心”。


(3)文人、学士讴歌茶事,开拓了茶文化的内涵。唐代采取严格的科举制度,文入学士都有科举入官的可能。每当会试,不仅举子被困考场中,连值班的翰林官也劳乏不堪。于是朝廷特命以茶汤送试场,这种茶汤被称为“麒麟草”。举子们来自四面八方,久而久之,饮茶之风在文人中进一步发扬。唐代科举把诗列为主要内容,写诗的人需要益智提神,茶自然成为文人最好的饮品和吟诵的对象。文人们以极大的热情引茶入诗或作文,不断丰富茶文化内涵。代表性的如卢仝因创作《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》一诗,而获得茶中“亚圣”的地位。

Baidu
map